首页
    走进工委
    工作动态
    组工在线
    宣传之窗
    党风廉政
    工会视窗
    青年园地
    机关女性
    经验交流
    精神文明
    理论辅导
    党校在线
接地气 看变化 促发展——全省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调研文章选登(四)

  

利用我省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

  省政协办公厅 毛流明

  

  春节前夕,我看到一篇《中医将亡于中药》的文章,感到大为震惊和忧虑。文章认为,由于现在的中药材盲目追求产量,大量施化肥、打农药、打激素,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问题严重。这种中药材不仅治不好病,还有可能治死人。过去三五服中药下去疗效就出来了,现在十服八服也不见疗效。再这样下去,传承几千年的中医将亡于中药。

  江西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中医药大省。发展中医药产业必须首先抓中药材的种植。春节期间,我回到宜丰老家开展了这一问题的调研。

  我省很多地方都适合种植中药材,特别是宜丰县山好水好,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现有植物种类2000多种,这2000多种植物本身就是一个中药库,很多可以直接入药。而且不同的山林和树种能够形成不同的小气候,适合种植不同的中药材。特别是近几年种植了大量高产油茶,油茶地比较平整,适合套种中药材。

  但农民对种植中药材仍有三个顾虑:一是没有种植中药材的技术。不知道哪种中药材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种植?怎么种?二是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种出来的中药材卖到哪里去?价格怎么样?农民最担心的是价格不稳定。三是缺少资金。很多农民没有这种资金,也没有冒着风险去投资的勇气。

  通过这次调研,我对发展中药材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提出如下建议:

  1、着力打响江西中药材的有机品牌。充分发挥我省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等条件的“道地”中药材,着力打造一批有机中药材基地。规范种植标准,严禁使用化肥、农药和激素类药物。严禁种植加工转基因中药材,凡是转基因中药材坚决不种植、不加工,确保“赣牌”中药材有机、生态、放心。

  2、通过“公司+农户”等模式引导农民种植中药材。成立农村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由公司或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对农民种植的中药材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省里设立中药材种植扶助资金,建立中药材小额专项贷款,建立市场收购保护价。

  3、大力发展以中药材为主的林下经济。充分用好省财政每年用于支持发展中药材、森林食品等产业的3000万元,用好国家林业局每年用于支持我省国有林场发展草本中药材300万元和相关政策,大力发展以种植中药材为主的林下经济。

  4、严格规范中药材的采摘和加工炮制标准。不按时节采摘的中药材,有名无实,跟烂木头没有什么两样。比如,杜仲等皮类药材,过去选择的标准是树龄一般10-15年,皮必须有0.3厘米厚,而现在不管年限,当年种的都拿来用,疗效相差极大。因此,必须规范中药材的采摘、收购标准,同时,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对中药材进行加工炮制。

  



“三社”相联 幸福律动

省民政厅 谢快生

   

  这是袁州区最老旧的主城区,小街两边木式的骑楼、繁茂的古樟,似乎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年代的久远。街边常有三五老人或围坐聊天,或含饴弄孙,或寄情棋牌……正月里,我们一行来到全省“三社联动”的首批试点单位——湛郎桥社区,也被这里老人怡然自乐的景象所吸引。

  “我现在好像多了一个儿子,生活更有盼头了。”在空巢老人陈会清家,我们见到社工易法庆正在给老人包饺子。因为有了社工的陪伴和帮助,陈会清不仅生活有人照料,心灵也多了一份慰籍。在湛郎桥社区,像陈会清这样得到专业社工照料的老人还有很多,这都得益于全省开展的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依托、以专业社会工作者为骨干的“三社”联动工作。

  据调查,湛郎桥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300多名,空巢老人34名,居家养老问题日益凸显。为破解这一难题,社区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向袁州区北斗星社工服务中心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服务中心派遣专业社工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等服务。同时,该社区还向袁州区明月社工服务中心、万载县百合社工社购买了留守儿童、社区矫正等方面的服务。依靠“三社”联动,不仅是居家养老问题,儿童放学早无人照料、矛盾纠纷化解等一系列社区的老大难问题也迎刃而解。

  从湛郎桥社区的经验看,不难发现,“三社”联动在广大基层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一些政府部门做不了、做不好、不便做的管理服务事务,“三社”联动具有很好的“补位”作用,有利于提高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和自治能力。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然而,在目前“三社”联动的实践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一是政府与社会如何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履行依法规范、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行政职责,统一调配使用各级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在社区配置的资源,加快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目录,为“三社”联动让渡发展空间。

  二是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如何联、怎样动?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广纳各方、包容共享的平台优势,社会组织立足公益、机制灵活的载体优势,专业社工深入基层、助人自助的专业优势,依托资源、项目、平台、信息、队伍等实现联动。

  三是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参与、受惠于“三社”联动?深入分析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提供符合群众意愿的社会服务,多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使社区居民由配角变主角,由观众变演员,切实做到群众参与、群众受益、群众评判,努力在社会营造“三社”联动的良好氛围。

  



共享单车催生新的短途旅游热

省旅发委 欧阳涓

       

  春节呆在南昌,看到市内路边的共享单车多了很多,主要品牌有永安行单车与OFO单车。骑车的人群涵盖了青年人、中年人和少量的老年人。自己也实际试着骑行,确实方便舒适,适合短途出行。特别关注了春节期间城市周边、近郊区的景区点,发现在核心城区周边的共享单车特别多,以城市近郊为主体的短途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共享单车延伸到城市景点。共享单车,最早的设计创意是为解决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主要从国内一线城市开始扩展。南昌作为省会城市,随着地铁的开通,也很快成为被共享单车攻占的城市之一。在地铁口、市区主要交通干道上、大学密集分布区,都能看到骑共享单车出行的人,甚至到城市景点都能看到共享单车的出现。

  城市景区点引进共享单车需求旺盛。南昌部分景点,如艾溪湖湿地公园、瑶湖湿地公园,作为景点娱乐配套项目,常常看到有一些简单的自行车设施租借。但一是车型少,主要是两人或三人共骑型;二是租赁费用贵,业务价格一般在第小时30元至50元甚至更多,节假日期间,由于游客量大需求集中,常常供不应求。共享单车作为景区点配套设施引进,景点投入成本低,游客参与成本低(每小时一元租车费),可以提升游客的参与度与满意度,共享单车企业也能获得稳定收益。

  共享单车重塑城市旅游线路设计思路。精品线路的设计是城市旅游的重点环节,一直备受关注。南昌市内的滕王阁、省博物馆、八一起义纪念馆是外地游客必去之地。借助共享单车,游客就可以象普通市民一样,骑行在城区闹市,更具旅游乐趣。同样,对城市旅游线路开发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使城市深度游、文化游、特色游、美食游、建筑游等有了拓展空间。

  共享单车吸引了更多本地游客。据了解,各品牌的共享单车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布局速度逐渐加快,例如OFO单车目前就有超过100万辆单车和1000万用户的规模。满足用户短途出行需求也催生了本地人群的消费热情,比如以“南昌人游南昌”为主题,开“自行车游南昌”项目,可以吸引更多本地游客参与。

  共享单车在催热城市短途旅游的同时,希望和政府、用户以及各相关行业企业共同探索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空间与服务规范,以促进这个新兴的行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健康发展。

  



多种再生稻,多产“江西粮” 

省粮食局  宋 鹏

  

     利用回乡过年的机会,我专门走访了“全省种粮大户”--安义县黄洲镇金果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声菊,切身感受到了她多种再生稻、多产“江西粮”的喜与忧。 

    黄声菊乐呵呵地介绍,再生稻是利用水稻的再生能力,通过耕作栽培措施,使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迅速萌发成苗,进而抽穗成熟的稻作类型。具有一种两收,省种、省工、省水、省药、省秧田、无污染等经济高效、增产增收、栽培技术简单易行、米质好、食味佳诸多优点。2012年,家居安义县龙津镇枫树村的黄声菊,来到黄洲镇承包了1万亩农田种植水稻。为了增产增收,去年,黄声菊在县农业局农技人员的精心指导下,种植了1200亩再生稻。谈起种再生稻的效益,黄声菊满是笑意,她说,一是产量高。她种植的再生稻头季稻产量600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225公斤,亩产比两季常规稻多收200多公斤,每亩收入2400多元,比两季常规稻增收500多元。二是节本增效潜力大。再生稻每亩只投入20公斤左右尿素、4克左右的“920”,每亩生产成本(含物化成本和人工成本)只要120元左右,与一季中稻相比,生产成本仅相当于1/5。三是再生稻的米质比同季中稻要好得多,每公斤卖价达4.8元,比同季中稻高1.9元。 

     今年,尝到甜头的黄声菊打算将再生稻种植面积扩大到4000亩,但遇到的一些困难使她难以下决心。主要有:一是头季稻超高产,后季再生力强、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较少。二是因去年头季稻请收割机机收,履带压倒大片稻桩(占2030%),造成再生稻出苗低、产量减。三是再生季由于高节位和低节位出苗时间差异比较大,使再生稻成熟一致度差,加工出来碎米多,整精米率较低。黄声菊说,只要政府和农业部门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她不仅要扩大种植面积,还将带动附近乡村农民发展再生稻生产。 

     黄声菊种再生稻的喜与忧令我思绪翻滚。作为建国以来未间断调出粮食的两个省份之一的江西,如何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提升粮食产能,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黄声菊的实践证明,推广再生稻,就是一条解决耕地面积减少和粮食增产矛盾的新路。省农业部门的同志告诉我,如果全省600万亩中稻全部推广再生稻,年可增加粮食11亿公斤,每亩可以增加500多元纯收益。据了解,全省种植再生稻的农户,大都碰到了与黄声菊类似的问题,种植再生稻积极性不高,导致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一直在15万亩左右徘徊。 

    建议农业部门加大“中稻—再生稻”区农田小水利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干旱问题;培育出一批头季产量高、再生力强的主打品种;通过提高“优质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到位率和入户率,提高农户的再生稻种植水平;把“中稻—再生稻”纳入双季稻的补贴范畴,并设立再生稻保险基金,降低再生稻生产风险。只要我们倾力帮助农民解决了种植再生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农民就会多栽再生稻,粮食生产、农民种粮收入就会迎来更加充满希望的春天。

春节重访七房曾村

国网省电力公司 李洪明

  

  正月初二一早,我们从九江出发前往瑞昌市,去重访20年前曾经采访过的瑞昌市范镇七房曾村。一路上高速公路畅通无阻,没想到在通往范镇的桂林桥上堵了一个多小时,拜年走亲戚的汽车把宽敞的乡道塞得满满的。

  车子龟速缓行,约10点,我们终于在村口石碑上看见了五个大字:“七房老屋曾”。这就是我们20年前采访过的七房曾村吗?村前的山郁郁葱葱,村里由北向南,水泥路面干净整洁,路旁一排整齐的水泥电杆延伸进村。村里清一色的楼房,已经找不到过去低矮破旧的小山村影子。

  我们找到了20年前采访过的曾昭圣,已过古稀之年的曾昭圣精神不错,听说我是当年写文章反映电价比猪肉还贵的记者,他激动地紧握住我的手,不停地说:“谢谢共产党,谢谢国家电网!”

  199711月,我作为中国电力报的记者和新华社记者进行电价调查。当时,江西电力紧缺,电力体制管理混乱,农村电价普遍在2/千瓦时,高的地方在到3/千瓦时以上。七房曾村民电价高到45/千瓦时,当时一千瓦时电比一斤肉的价钱还贵。那时,村里用竹木撑电线的现象随处可见。同时,农村经常停电,电压也很低,灯泡亮着跟点蜡烛差不多。我们将调查情况写成报道,引起了朱基总理的关注,对报道作出了批示。随后,如火如荼的全国农网改造拉开了序幕。

  二十年来,我三次探访七房曾村。1999年,七房曾村进行了农网改造,电价一下便降下来了,老表敲锣打鼓送锦旗。2003年,城乡同网同价,七房曾村的用电降到0.6/千瓦时,村里开始有人办起了加工厂,老表们开始走向致富路。后来,农村又开始出现电压不稳、电压低的情况。近2年来,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推行整乡整村低电压改造,解决了农村的低电压问题。经过电网改造、低电压治理的七房曾村的老表们生活怎么样呢?曾昭圣说:“平时我一个月也就用30度电,今年儿子、孙子从外地回家过年,过年这几天差不多就用了100度电。没有电,他们一天也呆不下去。”

  已经76岁的曾金昭也高兴地插话:“这还不说,电压稳了,电饭煲煮饭来得快,天冷开空调不怕跳了。交电费也很方便,走10分钟路,到村头的电费代收点就可以交,这次儿子回家,通过国网江西电力的“电e宝”就交了电费,真的很方便。

  返程的路上,国网瑞昌市供电公司范镇供电所所长黄晓华告诉我,20年前,七房曾村85户一年用电量不到3千度电,如今超过2万度电。七房曾村2015年完成农网电气化改造,2016年又实现智能电表全覆盖全采集。今年除夕,这个村的用电负荷比平时增长30%,村民故障报修为零。

  看到七房曾村二十年来用电的剧变,看到老表们脸上洋溢着的满意表情,我从心底里祝福七房曾村的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精准扶贫见良效

省地方志编纂办 梅 宏

 

      鸡年春节来临,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我带领省地方志办春节慰问队来到扶贫点——宜春市万载县仙源乡乐坪村,先后走访了村“两委”,探望了乐坪村的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慰问了村干部,近距离了解精准扶贫一年多来村里的情况,还与村民们共同演出了一场“春晚”。可谓感受良多,集中到一点,就是精准扶贫初见效。

     效果一:人民群众大赞党中央的扶贫好政策。所到之处,乡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无不称赞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精准扶贫方略,它改变了以往撒胡椒面式的做法,针对不同贫困农户实际情况,运用科学有效方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各级政府把精准扶贫当作大事来抓,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增加扶贫投入,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精准扶贫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谁贫困就扶持谁。同时,也通过办企业来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基层造血功能。乐坪村通过建设奶牛厂,开设乡村邮乐购等,就是壮大集体经济的好办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效果二:基层干部的作风变得实实在在。我们在村部召开“两委”干部座谈会,村干部们认为,省直单位对口扶贫部门派出得力干部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是一个高招。第一书记与乡村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村民们“又见苏区干部好作风”,感觉“苏区干部回来了”。在村里走访时发现,第一书记对家家户户的情况很熟悉,连几岁的小孩都认识“第一书记”并喊得出名字。村民们说,在上级带动下,基层干部作风好了,再也没有发现哪个敢以权谋私、敢吃拿卡要了,村干部们成了村民的贴心人。

  效果三:乡村群众从物质生活的改善转到精神生活的追求。去年春节,我们第一次与村里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共同搞了一场还算成功的“春晚”。之后,我们在有限的资金中拿出20万元,支援村里建设了“乐坪大舞台”。今年的“春晚”,就是在我们援建的“乐坪大舞台”上,上演了一场村里从未有过的三个多小时的热闹“春晚”。震天的锣鼓、冲天的焰火、丰富的节目、多样的表演形式,吸引了全村群众和邻近乡村几千人观看,山村的夜晚成为沸腾的海洋。村民们盛赞,党的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双管有了良效!

  

  



秀美山村清风扬

省安监局监察总队 何新基

   

  春节期间,携妻儿回到奉新县干洲镇老丈人家,有幸参加了村里几对年轻人的新婚喜宴,开心欢乐之外,深切感受到小村从铺张旧俗到节俭新风的清新变化,更加坚定了对农村未来发展和建设风清气正社会环境的信心。

  原来,近些年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村民们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的不正之风一度呈蔓延之势。从寿宴、婚宴到升学宴、乔迁宴,甚至就业庆升、购车贺喜等,名目越来越多;彩礼从起初几十元、上百元,到动辄五六百、上千元,金额越来越高;用餐从村民自家转到小镇餐馆,再到县城酒店,花销越来越大。村民们苦不堪言却又难以自拔。执行中央八规定精神以来,特别是2016年初,村党支部召开村民大会,深挖问题根源、共议整改良策,打出了标本兼治“组合拳”,狠刹“舌尖上的浪费”,迈出村风建设可喜第一步。

  建起村民食堂。村党支部带领大家投工投劳,把村口的荒地平整出来,作为食堂建设用地。每家每户根据户籍人数分担出资,累计筹款15万余元。工程从设计、建设到验收,都严格贯彻节俭理念,各项开支及时公示接受村民监督。在全村共同努力下,短短几个月时间,一栋两层高食堂就建成并投入使用。

  定下村规民约。村党支部组织召开数次村民大会,讨论制定出符合村情民意、体现节俭要求的红白喜事办理制度,明确规定倡导在村民食堂举办重大喜庆事宜,并对待客标准、随礼金额、宴请人数等作出量化规定,全部纳入村规民约张榜公示,强化刚性约束。

  选出“红白”理事。村民们从村里威望高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长辈中,选出5名红白理事会成员,专门负责食堂日常管理和全村婚丧嫁娶具体事宜,充分发挥他们为人公正、办事认真、群众信服的优势,确保村民食堂管好用好、村规民约执行到位。每当有村民举办喜宴,党员、干部示范带头,大家积极主动向红白理事会申请帮忙,大家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喜庆圆满。

  乡亲们认为,现在办“红白”喜事,有专门场所、有制度约束、有严格管理,既节俭又热闹,改进了村风民风、促进了邻里和谐,值得点赞。村组干部提到,新的一年村里将在深化治理奢靡之风的基础上,同步推进“好人榜”“农家书屋”“功德牌坊”等建设,努力把风清气正的种子播撒到每个村民的心田,引导大家在物质上更节俭、精神上更富足,凝心聚力打造富裕美丽幸福小村“升级版”。

主办:中共江西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投稿邮箱:jxjgdjw@163.com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卧龙路999号 邮编:330036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003号      赣ICP备06003725号